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木香分气丸

木香分气丸

《中国药典》: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192g砂仁48g丁香48g檀香48g香附(醋炙)384g 广藿香48g陈皮192g厚朴(姜炙)384g枳实192g豆蔻48g莪术(醋炙)384g山楂(炒)192g白术(麸炒)192g甘松192g槟榔96g甘草192g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辛。

炮制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宽胸消胀,止呕。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嘈杂,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100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甘松(洗去泥)各30克 炙甘草180克香附500克 煨莪术240克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不计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御药院方》卷三: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槟榔青皮(汤浸,去白)陈皮(汤浸,去白、瓤)姜黄玄胡 京三棱(湿纸裹炮,香为度,捶碎)蓬莪术(炮制)干生姜当归(切,炒)白术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十三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两胁膨胀,胸膈注闷,痰嗽喘息,醋心干呕,咽喉不利,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日进三服。

秋、冬加丁香为妙。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马齿苋、生茄子

摘录御药院方》卷三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广木香45克莪术(醋制)60克枳实(麸炒)公丁香郁金各30克香橼45克檀香30克豆蔻60克 广皮藿香甘草甘松各45克砂仁60克

制法共为细粉,凉开水泛小丸。

功能主治顺气化瘀。治闪腰岔气,膨闷胀饱,胃痛气闷,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9克重装袋。每次服1袋,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猜你喜欢

  • 百生方

    药方名称百生方处方茯苓(去应)、贯众、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百物入咽喉,鲠欲死者。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下。摘录《中藏经》卷下

  • 将军散

    《青囊秘传》:将军散药方名称将军散处方远年石灰60克大黄30克血竭15克制法上药三味,先将前二味同炒至石灰呈桃花色,去大黄用石灰,再加血竭,共研细末,密贮备用。功能主治止血。治刀伤出血。摘录《青囊秘传

  • 蕤仁洗眼汤

    药方名称蕤仁洗眼汤处方蕤仁(去皮,研)刃克 苦竹叶(洗,细切)3握细辛(去苗叶)15克功能主治治眼中飞血赤脉,及发痛。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1.2升,煎取600毫升,滤去滓,微洗眼,冷即再暖,以愈为度

  • 托里益气汤

    药方名称托里益气汤处方白术6克人参茯苓贝母陈皮香附白芍当归熟地各3克桔梗甘草各1.5克功能主治治痈肿发硬,肉色不变,或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用法用量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l寒热往来,加柴胡、地

  • 八味生姜煎

    药方名称八味生姜煎别名生姜煎处方生姜7两,干姜4两,桂心2两,甘草3两,杏仁1升,款冬花3两,紫菀3两,蜜1升。功能主治小儿咳嗽。用法用量生姜煎(《卫生总微》卷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八物生姜

  • 消风清热饮

    药方名称消风清热饮处方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蝉蜕6克。功能主治清热消风。主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朱仁康方

  • 芩连片

    药方名称芩连片处方黄芩250g连翘250g黄连100g黄柏400g赤芍250g甘草100g性状为黄色片;气微香,味苦。炮制上六味,赤芍、黄连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芩等四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

  • 除风益损汤

    《原机启微》卷下:除风益损汤药方名称除风益损汤处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各3克藁本前胡防风各2.1克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主目为物伤,及血虚头痛。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

  • 养心汤

    《仁斋直指》卷十一:养心汤药方名称养心汤处方黄耆(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各15克远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柏子仁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7.5克甘草(炙)12克制法上为粗末。

  • 黑牛散

    药方名称黑牛散处方黑牛儿(烧)。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摘录《本草纲目》卷四十一引李延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