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浮尸草

浮尸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尸草

药材名称浮尸草

来源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多茎委陵菜Potentilla poteroides Franch.的全草。春季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补虚,敛汗,止血。用于久病体虚,阴虚盗汗,血崩。

用法用量1~3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浮尸草

药材名称浮尸草

拼音Fú Shī Cǎo

英文名Silky Cinquefoil

出处始载于《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下江委陵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limprichtii J.Krause[P.poterioides auct.non Willd.ex Schlech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下江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肥厚,圆柱形。花茎纤弱,基部弯曲上升,稀铺散,被疏柔毛及稀疏绵毛,下部常脱落近无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小叶4-8对,连叶柄长6-20cm,叶柄被疏柔毛及白色绢毛;小叶对生稀互生,有短柄或近无柄;托叶膜质,淡褐色,外被疏柔毛,常脱落,近无毛;小叶片卵形,椭圆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1-2.5cm,宽0.5-1.5cm,叶缘有4-7个齿状裂片或锯齿,基部楔形或阔楔形,最下部小叶仅有2-3个齿牙状裂片,上面伏生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绵毛及疏柔毛,纸质;茎生叶为掌状3小叶,小叶形状与基生上部小叶相似,托叶纸质,卵形,全缘。花两性;花序疏散,花梗纤细,被疏柔毛或绵毛;花直径1-1.5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副萼片5,带状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比萼片短,稀近等长。外被疏柔毛及白色绵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微凹,比萼片长0.5-1倍,黄色;花柱近顶生。瘦果光滑。花、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边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四川等地。

性味甘;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健脾补肾,敛汗,止血。主久病体虚,阴虚盗汗,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炖鸡或炖肉服。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温,无毒。用于男子弱症,女子崩带。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离根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离根香药材名称离根香别名利根香、肉桂草、美柱草、美花草来源草海桐科离根香属植物离根香Calogyne pilosa R. Brow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

  • 鹿角芦荟

    药材名称鹿角芦荟拼音Lù Jiǎo Lú Huì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象鼻草”,云:“生云南,一名象鼻莲。初生如舌,厚润有刺,两叶对生,高可尺余,边微内翁,外叶冬瘁,内叶即生,栽之盆玩,喜阴畏暵,

  • 文殊兰

    药材名称文殊兰拼音Wén Shū Lán别名罗裙带、水蕉、朱兰叶、海蕉、白花石蒜来源为石蒜科文殊兰属植物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Ba

  • 岩青菜

    药材名称岩青菜拼音Yán Qīnɡ Cài别名雅头还羊、丫头还阳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鄂西粗筒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iggsia speciosa (Hemsl.) Craib.采

  • 大叶狼豆柴

    药材名称大叶狼豆柴拼音Dà Yè Lánɡ Dòu Chái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梯氏木蓝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小灌木,高1~2米;嫩枝有短

  • 华南胡椒

    药材名称华南胡椒拼音Huá Nán Hú Jiāo别名山蒟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华南胡椒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austrosinense Tse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

  • 水苎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苎麻药材名称水苎麻拼音Shuǐ Zhù Má别名山麻、水麻、悬铃木叶、掌叶麻、大水麻、水禾麻、马鞭麻、龟尾麻、薮苎麻、芙蓉麻来源荨麻科水苎麻Boehmeria

  • 钮子药

    药材名称钮子药别名生焰兰、观音兰来源鸢尾科钮子药Tritonia crocosmaeflora Lemoine,以球茎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消炎,止血,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

  • 羊肉

    《中药大辞典》:羊肉药材名称羊肉拼音Yánɡ Ròu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原形态①山羊(陶弘景)体长1~1.2米。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皆有

  • 芋头

    《中药大辞典》:芋头药材名称芋头拼音Yù Tou别名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