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一口红

一口红

药材名称一口红

拼音Yì Kǒu Hónɡ

英文名Herb of pedunculoside

别名一口血。

出处始载于《湖北中草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长梗冬青的叶和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pedunculosa Miq.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晒干用。

原形态长梗冬青 常绿灌木,高4-5m。小枝粗壮,圆柱形,无毛。叶柄长1-2cm;叶片薄革质,卵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4-10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近全缘,或近顶端常具不明显的疏锯齿,中脉上面稍凹人,多少被毛,侧脉两面均不明显。聚伞花序单生叶腋;花4或5数;雄花序有3-9花,总花梗长约2.5cm,花梗长约2.4mm,花萼直径约1.5mm,花瓣卵形,基部稍联合,雄蕊短于花冠;雌花序经常退化,仅余1花,稀3花,花梗细长,长1-1.5cm,花萼直径约3mm,裂片三角形,花冠直径约5mm,花瓣卵形,子房宽圆锥状,柱头乳头状。果球形,直径7-8mm,红色;分核4-5颗,椭圆形,平滑,沿背部中间有1条线纹;内果皮革质。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海拔1000-1300m的山坡灌丛及高山矮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的破碎或皱缩,长5-8cm,宽2-7cm,中部或近先端处常有细锯齿;黄绿色,叶柄长12-17mm;薄革质;气微,味微苦。

化学成分叶含长梗冬青甙(pedunculoside)。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肺;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主风湿痹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的功能,用于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炎,腰痛,跌打损伤,皮肤皲裂,瘢痕。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秋木瓜

    药材名称秋木瓜拼音Qiū Mù Guā别名木瓜(《滇南本草图谱》),酸木瓜(《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香木瓜、皱皮木瓜(《成都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秋木瓜的果实。10~1

  • 水底龙

    药材名称水底龙别名水底蜈蚣、顽纠占[傣]来源天南星科岩角藤属植物岩角藤Rhaphidop hora hongkongensis Shott,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活

  • 毒蛆草

    药材名称毒蛆草别名透骨草、一马光、接生草、老婆子针线来源毒蛆草科(透骨草科)毒蛆草Phryma leptostachya L. var. asiatica Hara,以全草、叶入药。生境分部黑龙江、陕

  • 雪梨膏

    药材名称雪梨膏拼音Xuě Lí Gāo别名梨膏来源学名: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P. spp.,由果实熬制成膏。生境分部全国各地。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养阴清肺

  • 芋叶

    《中药大辞典》:芋叶药材名称芋叶拼音Yù Yè别名芋荷(《医林纂要》),芋苗(《青囊杂纂》)。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7~8月采取。原形态详"芋头&qu

  • 葛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花药材名称葛花拼音Gě Huā来源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花。秋季采集,晒

  • 笔仔草

    药材名称笔仔草拼音Bǐ Zǎi Cǎo别名竹篙草(《岭南科学杂志》),黄毛草(《广州植物志》),墙头竹、猫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间草药》),金丝茅《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笔毛草、猴毛

  • 核子木

    药材名称核子木拼音Hé Zǐ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核子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rottetia racemosa(Oliv.) Loes.[Ilex racemosa Oliv

  • 斑鸠

    《中药大辞典》:斑鸠药材名称斑鸠拼音Bān Jiū别名斑鵻、锦鸠(《范汪方》),斑鹪(《本草衍义》),鹁鸠(《六书故》),祝鸠(《纲目》)。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鸠鸽科动物山斑鸠等的肉。原形态山斑鸠,

  • 鲤鱼皮

    《中药大辞典》:鲤鱼皮药材名称鲤鱼皮拼音Lǐ Yú Pí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皮。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脂肪等。此外,尚含叶黄素及一种类似于蝲蛄素的红色色素;从绯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