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八瘕之一。《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鳖瘕者,谓腹中瘕结如鳖状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此症生于皮里膜外,结为果核,坚而不痛。”初起推之可动,久则推之难移,多不作脓。因风火气郁,或湿痰凝结而致。治法:因风火气郁结聚,初起伴有寒热者,用荆防败毒散解表,继服
出《补缺肘后方》。为蓼实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伤痉、金疮痉、金疮中风痉。多因风邪侵入破伤或疮口所致。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
见《草药手册》。为金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腮部之漏疮。即骨槽风之别称。详该条。
证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若言百节,则似周身百节烦疼,此恐不然,当是四肢之
情志三郁之一。《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既无胀满疼痛等证,而或为倦怠,或为少食。”暴怒伤肝,或胀或痛者,宜
见彧中条。
病证名。指膏粱积热,湿热伤脾所致的痿证。《症因脉治》卷三:“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热化湿。水湿生热者,可用栀连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