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水疮

黄水疮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粘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常在夏秋季流行。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黄芩、黄连。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三石散外敷。相当于脓疱病。

猜你喜欢

  • 温大明

    【介绍】:南宋医家。晚年隐居,故又称温隐居。祖籍河南,其高祖始寓居四明(今浙江宁波),得医师王承宣之传。历三世至其父温制斡,以儒医名于时。承家学,亦精于医,自淳熙之年(1174年)悬壶后,即名显京邑,

  • 骱(jiè 介)

    古解剖部位名称。指骨节间相接之处,即关节。又称骨髎。

  • 校注妇人良方

    见妇人良方条。

  • 气郁怔忡

    病证名。《不居集》卷二十二论气郁怔忡:“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气生痰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营,解郁化痰。用逍遥饮、益营汤、温胆汤等方。参见怔忡条。

  • 补气摄血

    补法之一。即补气止血、补脾摄血。治气虚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如妇女崩漏,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清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用补中益气汤加蕲艾、乌梅炭、侧柏炭等。

  • 喜伤心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

  • 尺肤诊

    观察尺肤部的色泽形态及按触该部了解其缓急、滑涩、寒热的诊察方法,又称“诊尺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汪石山认为:“既诊其三部

  • 许奭(shì 式)

    【介绍】:参见许澄条。

  • 三阳病

    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医述·阳经分经腑》:“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入腑者,可下而已。”参见六经病条。

  • 乌蛇汤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方。乌梢蛇、藁本、防风、芍药、羌活各一两,川芎、细辛各五钱。为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治眼外障,痒极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