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ST20。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三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呕吐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目衄,详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银海精微》。又名兑廓、兑泽廓、关泉廓。①《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泽廓位附血轮(外眦下方
见《湖南药物志》。即枫柳皮,详该条。
书名。3卷。清·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撰,陆锦燧等选。刊于1918年。陆氏选录清代江苏青浦何姓三世医案。其中以何书田医案叙述病源、病状较为详尽,治法切于实用。
出《本草纲目》。又名樗木叶。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叶。苦,温,有小毒。煎水洗疮疥,风疽。本品含异槲皮素。
即胞睑。详该条。
【介绍】:明代官吏。字凤逵。颍州(今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陕西司郎中等官职。因为曾患暑症,后来发愿搜集古代名医治疗暑症的著述。先后经过十余年,编成《伤暑全书》2卷,是现存最早的暑症专书。
①五脏之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是谓五脏之脉。”②即五决。详该条。
证名。见《春脚集·胸肋部》。指恼怒伤肝,气郁胁肋而致的肋痛。治宜理气和血,如香附、川芎、当归、柴胡、青皮等药。《证治准绳·杂病》:“怒气者,脉弦实有力,大剂香附合芎归之属。”参见肝郁胁痛、肝气胁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