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由寒湿外侵,经气不行,血脉不和所致。证见脚膝软弱,行动无力,顽木浮肿。或拘挛疼痛,或恶寒肢冷。治宜温经除湿为主。兼予活血,通络,舒筋。选用木瓜牛膝丸、酒浸牛膝丸、独活
【介绍】:隋代医家,撰有《食经》三卷,已佚。《医心方》卷三十引用其内容十多条。
又称夭色。疾病反映于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晦暗枯槁者,表示胃气枯竭,脏气败坏,病情多属凶险。《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始”,“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介绍】:见胡珏条。
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肚腹长大,肉内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用鹤虱末,水调服五钱自愈。”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
奇经八脉之一,代号DU。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针灸甲乙经》:“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
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温疫论》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古代对妊娠二月胚胎之称。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二月名始膏。”
出《质问本草》。为大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