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SP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
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楸树皮之别名,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后收入
①读作指(zhǐ)。五音之一,属火。心音徵,其音抑扬詠越,雄以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音徵。”《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②音义同惩(chěng)。惩戒。《素问》有
病名。见《仙传外科秘方》卷九。指生于肩、背部之有头疽状似莲蓬者。即蜂窝发。详该条。
病名。指月经期间,因房事所致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病症。《女科经纶》:“陈藏器曰:“一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以致小腹结满,病如伏梁,水溺频涩,是名积精。”治当消积化痞,行瘀通淋。
【介绍】:见吴仪洛条。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纸纴子。见该条。
【介绍】:见沈括条。
解剖学同名器官。见《秘传证治要诀》卷五。为略呈四边锥形的骨腔,眶内容纳眼珠、目系、血脉、经筋等。为眼珠的保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