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安徽中草药》。即棉花子,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天柱骨折。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闷乱烦热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闷瞀条。
见莫氏锦囊十二种条。
病证名。即耳烂。《疡医大全》卷十三:“耳轮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参见月蚀疮、旋耳疮条。
见《贵州草药》。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参见目痛条。
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胁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