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调小儿脾胃

调小儿脾胃

伤积治法。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消化,留而成滞成积。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大凡肚胀,或硬,或热,皆由内实,法当疏利。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消导,如枳术丸。《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剂,胃实用北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干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剂与之,夫是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盖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药之中,庶几两得。”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因此,乳食积滞后期,又当以补虚为要点,兼或辅以消导行气,以期脾胃调和而臻康复。

猜你喜欢

  • 经水后期

    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 草乌喙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竹节香附之别名,详该条。

  • 偏肩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见该条。

  • 腮喉痈

    病名。又叫兜腮痈。《喉科指掌》卷五:“此症生于腮下,其名悬痈。因郁积寒气而发。”

  • 五膈

    病证名。①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又称五鬲气。详各条。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的总称。见《外台秘要》卷八。详各条。③忧膈、思膈、怒膈、恐膈、喜膈的总称。见《三因

  • 证治指南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 后枕骨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 阳明病外证

    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

  • 阳虚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肝肾阳虚,施泄无权,关门不利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滴沥不畅,或全然不通,憎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脉沉迟。治宜温阳为主。方如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理中汤之类。参小便

  • 医方便览

    书名。4卷,又卷首1卷。明·殷之屏撰。刊于1582年。本书根据皇甫中《明医指掌》中的医论歌括重加修订补注,共编为100首,每首之后分列治疗方剂(无方歌)。此外于卷首辑有运气,经络、病机、歌赋和医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