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羞明

羞明

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羞明畏日怕日羞明畏日、恶日、畏明。多因风热上攻或阴虚血亏所致。患眼畏视光明,遇光则涩痛难睁。证有虚实之分:若兼红赤肿痛,眵多泪热等,多属风火实证。如《银海精微》:“肝气不顺而挟热,所以羞明。”若眼无赤痛,干涩羞明,多属阴虚血亏,如《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由亡血过多,及久痛伤血,或年老血少,必羞明酸痛,不能视物也。”本症常见于白睛黑睛及某些胞睑瞳神疾患。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论治

猜你喜欢

  • 小儿痘疹方论

    书名,1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源,次论治法,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九刺

    古代的九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各种不同刺法适应不同病变,分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等九种,详各条。

  • 黑心舌

    周边白苔、舌心黑苔。又称白苔干黑心舌。若刮之净而湿润者,为真寒假热,宜温中散寒;刮之不脱而干焦厚者,为脾胃积热,宜苦寒清热(见《辨舌指南》)。

  • 白厚滑苔舌

    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 五粒回春丹

    即小儿回春丹,见该条。

  • 寒者热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寒证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

  • 托盘疔

    病名。出《疡科心得》卷上。即手心毒发生于劳宫穴者,以其手难屈曲,如托盘状,故名。见手心毒条。

  • 羌活败毒散

    ①《症因脉治》卷一方。①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川芎、柴胡、前胡、甘草、苍术、白芷。水煎服。治风湿腰痛,痛引项脊尻背,脉左尺浮者。②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川芎、陈皮、人参、甘草。水煎服。治太阳

  • 温邪

    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的病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 口齿论

    书名。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邵英俊撰,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