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盗汗

盗汗

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名寝汗。指睡中出汗,醒后即止。多见于虚劳,以阴虚者为多。《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卫而营中之火独旺于外,蒸腾汗出,醒则卫气行阳而气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见于虚劳之人,宜养阴清热。热盛者,当归六黄汤;阴虚者,六味地黄汤。”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盗汗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等所致。《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白术防风牡蛎。……伤寒阳明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温热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景岳全书·杂证谟》:“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盗汗有阴火盛者,宜正气汤;有肝热甚者,宜龙胆散

猜你喜欢

  • 根、溜、注、入

    指手足阳经中脉气流行出入的部位。《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

  • 衊(miè 蔑)

    ①鼻出血。《素问·气厥论》:“传为衄衊瞑目。”指鼻衄轻微者。《类经》十五卷:“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参见鼻衄条。②被血迹所污秽者。

  • 金郁泄之

    治则之一。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金郁泄之,谓解表、泄小便也。”金郁,指肺气不利;泄,宣泄。如因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咳嗽气喘而水肿,须用宣通水道法。如风寒袭肺,肺失肃降,鼻塞喉痒,

  • 全元起

    【生卒】:六世纪【介绍】:隋代医家。籍贯不详。《南史·王僧孺传》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素问》,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注文中,对研究《素问》有相当参考价值。此外还著有

  • 黄昏不见

    病证名。《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即雀目。详该条。

  • 九里明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 退思集类方歌诀

    见王旭高医书六种条。

  • 十一号屯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乌药顺气汤,见该条。

  • 黄安

    出《石药尔雅》。为雌黄之别名,详该条。

  • 足阳明之筋

    足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