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①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多见夏秋二季。《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候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参见各该条。②即疹。《临症指南医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

猜你喜欢

  • 臭子

    见《中药志》。为麝香之别名,详该条。

  • 围药

    外治药物疗法。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九。为敷药的一种,即将药物敷于患处四周,中央空出疮头。《医学源流·围药论》:“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

  • 马志

    【生卒】:十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初为道士,通晓医药,为人治病多有显效,曾与刘翰共同治愈宋太宗病。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陈昭遇等九人同校本草,新增药品百余种,马志均一

  • 钱君颖

    【介绍】:见钱国宾条。

  • 红油菜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 痒风

    病名。一种全身瘙痒性皮肤病。《外科证治全书》卷四:“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由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或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得。临症皮肤无原发疹。遍身瘙痒,夜间尤甚,常搔抓

  • 走注

    行痹的别称。俗称鬼箭风。《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夫风走注者,是风毒之气,游于皮肤骨髓,往来疼痛无常处是也,此由体虚,受风邪之气,风邪乘虚所致,故无定止。是谓走注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风胜为

  • 草蜜

    出《本草拾遗》。为刺蜜之别名,详该条。

  • 活人方汇编

    见证治百问条。

  • 死血胁痛

    病证名。指瘀血内停所致的胁痛。见《医钞类编·胁痛门》。《证治准绳·胁痛》:“死血者,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濇或芤,桃仁承气汤加鳖甲、青皮、柴胡、芎、归之属。若跌扑胁痛者,亦是死血,宜复元活血汤、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