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猛疽

猛疽

病名。多由肺肝二经蕴热,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焮红,漫肿疼痛,汤水难入,呼吸不利,寒热大作。《灵枢·痈疽篇》:“痈发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因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故曰猛疽,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参见喉痈条。此外亦有谓猛疽即结喉痈。“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以其势毒,猛烈可畏也。”(《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可与结喉痈条互参。

猜你喜欢

  • 注布

    见注市条。

  • 硬杆水黄连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即水黄连,详该条。

  • 血虚

    体内血分亏损。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详见血虚证各条。

  • 左壳

    见《中药志》。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 暴泄

    病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暴泻。暴,有急骤、猛烈意。有因寒邪传脾所致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

  • 郁热衄血

    证名。见《丹溪心法·衄血》。因肝胆郁热,心肾之阴受损所致。常伴见胁痛口苦、烦躁不眠等症。治宜清火解郁、滋阴泄热,用河间生地黄散加减。也有因外感,邪热郁于阳明不得发越所致者,症见目痛鼻干不眠,或身热口渴

  • 帝中风

    病名。帝中即悬雍垂。《重楼玉钥》卷上:“初起(悬雍垂)红肿作痛,生痰不能饮食,日久渐长大出来,甚有长出寸许,拦腰烂去半截,或帝中全行烂去者。”即帝钟风。见该条。

  • 葱茎白

    见《本草纲目》。即葱白,详该条。

  • 遏蓝菜

    出《救荒本草》。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 李立之

    【介绍】:宋·儿科医生。临安(今杭州)人。以擅长儿科名闻一时。据传有儿患乳搐心者,婴儿忽喑哑,不能出声。令以被裹小儿,掷之于地,儿大惊,遂能声言。时人称其医术高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