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冲

气冲

经穴名。代号sT3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萎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附注〕本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素问》王冰注定位。②经外奇穴别名。《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所指即经外奇穴气中,见该条。

猜你喜欢

  • 红尖紫刺舌

    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急宜清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 劫刺

    古刺法名。《灵枢·经筋》:“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劫为快之意,指于痛处取穴,用火针速刺即出的刺法。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方。又名白术附子汤。炮附子三枚,白术四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初一服,其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 针灸聚英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卷。明·高武撰。刊于1529年。卷1论脏腑、经络、腧穴;卷2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3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4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

  • 寒则收引

    收引,即挛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当寒邪侵入人体,留滞于经络关节肌肉之间,则络脉收缩,筋肉拘急,气血流行被阻,因而产生疼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

  • 卧不安

    证名。①睡眠不安之症。《医学心悟》卷二:“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②指不能平卧之症。《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详见不寐条。本证可见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溃疡病等疾患伴发的失

  • 完骨

    ①人体部位名。指颞骨乳突。《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②经穴名。代号GB12。出《素问·气穴论》。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与风府穴相平(《针灸甲乙经》)。布有枕小神经

  • 黄南熏

    【介绍】:见黄凯钧条。

  • 神术泻肺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苍术、石膏、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水煎服。治伤湿咳嗽。

  • 起坐生花

    证名。指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亦称坐起生花。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