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材>梓木

梓木

《中药大辞典》:梓木

药材名称梓木

拼音Zǐ Mù

出处《握灵本草》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木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化学成分含梓木内酯;又含多种萘醌衍生物,其中已确证的有α-拉杷酮。

功能主治《握灵本草》:"治手足痛风,梓木煎汤,桶上蒸之,勿令汤气入目。""治霍乱不吐不泻,以梓木屑煎浓汁吐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梓木

药材名称梓木

拼音Zǐ Mù

英文名wood of Ovate Catalpa

别名雷电子

出处出自《握灵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木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vata G.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切薄片,晒干。

原形态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梓木部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蜡酸(cetot-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a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草醛(vanillin),葡萄糖(glucose),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鼠李糖(rhamnose)[1],三十烷酸(2-对羟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1-二十八酰基甘油酯(1-octacosanoyl glyceride),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阿魏酸-二十六烷醇酯(n-hexacosyl feru-late),梓桐(catalponone),脱氧拉杷醇(deoxylapachol)[2],梓内酯酮(catalpalacetone)[3],梓木酮醇(catalponol)[4],1-甲基萘醌(1-menaquinone),α-拉杷醌(α-lapachone),4-羟基-α-拉杷醌(4-hy-droxy-α-拉杷酯(4,9-dihydroxy-α-lapachone),8-羟基去氢-异-α拉杷醌(8-hydroxydehydro-iso-α-lapachone)[5]。还含3,8-二羟基去氢异-α-拉杷醌(3,8-dihydroxydehydro-iso-α-lapachone),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去氢-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5]。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肺;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催吐;止痛。主霍乱不吐不泻;手足痛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煎汤熏蒸。

各家论述《握灵本草》:治手足痛风,梓木煎汤,桶上蒸之,勿令汤气人目。治霍乱不吐不泻,以梓木屑煎浓汁吐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阴香皮

    《中药大辞典》:阴香皮药材名称阴香皮拼音Yīn Xiānɡ Pí别名广东桂皮(《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樟科植物阴香的树皮。原形态阴香《岭南采药录》),又名:坎香草、阴草

  • 黄麻根

    《中药大辞典》:黄麻根药材名称黄麻根拼音Huánɡ Má Gē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椴树科植物黄麻的根。性味①《现代实用中药》:"苦,温,无毒。"②《陆川本草

  • 飞龙掌血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龙掌血药材名称飞龙掌血拼音Fēi Lónɡ Zhǎnɡ Xuè别名见血飞、大救驾、三百棒、下山虎、簕钩、黄大金根来源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

  • 阳起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阳起石药材名称阳起石拼音Yánɡ Qǐ Shí别名白石、石生来源为石棉类矿石。全年可采,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性状为长条形、扁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块,大小不一。全

  • 辫子草根

    《中药大辞典》:辫子草根药材名称辫子草根拼音Biàn Zi Cǎo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夏、秋采收。性味江西《草药手册》:"甘,平。"功

  • 兰屿肉豆蔻

    药材名称兰屿肉豆蔻拼音Lán Yǔ Ròu Dòu Kòu来源药材基源:为肉豆蔻科植物台湾肉豆蔻的种仁和假种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stica cagayanensin Merr.采收和储藏:

  • 海螺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螺药材名称海螺拼音Hǎi Luó别名瓷螺、交螺、海窝窝、海牛牛来源骨螺科动物红螺Rapana thomasiana Crosse的贝壳。洗净晒干。性味甘,寒。功能主治制

  • 鳍蓟

    《全国中草药汇编》:鳍蓟药材名称鳍蓟别名山白蓟、白山蓟、白背火秆、火草疙瘩来源菊科鳍蓟Olgaea leucophylla Iljin,以地上部分及根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 龙角

    药材名称龙角拼音Lónɡ Jiǎo出处《别录》来源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角骨化石。化学成分与龙骨、龙齿相似,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性味甘,平。①《药对》:"平。"②《纲目》

  • 野大豆藤

    《中药大辞典》:野大豆藤药材名称野大豆藤拼音Yě Dà Dòu Ténɡ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豆科植物崂豆的茎、叶及根。秋季采收。原形态捞豆(《救荒本草》),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