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

药方名称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临床应用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鸡苏涂方

    药方名称鸡苏涂方处方生鸡苏。制法上药捣,厚涂之。功能主治火丹热毒之气,五色无定。用法用量宜先宣转,然后用药。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 半夏饮子

    《外台秘要》卷八引《万全方》:半夏饮子药方名称半夏饮子处方制半夏12克厚朴(炙)人参白术生姜(切)大枣各9克粳米10克橘皮6克制法上八味,细切。功能主治益气补中,降逆止呕。主胃反,饮食吐逆,水谷不化。

  • 赤豆当归散

    药方名称赤豆当归散摘录《玉机微义》卷十七。即《金匮》卷上“赤小豆当归散”

  • 葛根葱白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葛根葱白汤药方名称葛根葱白汤处方葛根、芍药、知母,各二钱。川芎,三钱。功能主治治感风热,头疼不止。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葱白五根,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

  • 蓝青丸

    《千金》卷二十:蓝青丸药方名称蓝青丸处方蓝青汁3升,黄连8两,黄糵4两,乌梅肉2两,白术2两,地榆2两,地肤子2两,阿胶5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中焦热,水谷下痢。用法用量方中地肤子,《圣济总录》作地

  • 党苓姜根汤

    药方名称党苓姜根汤处方党参9克,茯苓15克,炒白术9克,肉豆蔻6克,吴茱萸6克,官桂4.5克,附片3克,炮姜3克,煨葛根4.5克。功能主治温补脾肾,回阳固脱。主脾肾虚衰,阳虚欲脱。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

  • 独活散

    《杨氏家藏方》卷二:独活散药方名称独活散处方川芎独活(去芦头)防风(去芦头)藁本(去土)旋复花蔓荆子细辛(去叶、土)各30克石膏(研)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头目眩晕。用法用量每服6

  • 百段锦散

    药方名称百段锦散处方五苓散、清心莲子饮。功能主治消肾,小便白浊,有浊无渴。用法用量上2方依方制,等分打合。水煎服,日2次。赤浊,除肉桂,用生姜、莲子。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引《郑氏家传渴浊方》

  • 六气煎

    药方名称六气煎处方黄耆(炙)、肉桂、人参、白术、当归、炙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气虚,痒塌倒陷,寒战咬牙。并治男妇阳气虚寒等证。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如发热不解,或痘未出之先,宜加柴胡以疏表,或加防

  • 防风导赤散

    《医林纂要》卷九:防风导赤散药方名称防风导赤散处方生地黄、木通、防风、甘草、黄苓、赤芍、羌活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初见惊搐之证,而热尚浅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竹叶3片、灯草3茎,水煎服。热不甚者,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