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镌医论
见肯堂医论条。
见肯堂医论条。
证名。指腋下胁上部疼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与温药服之。”参胜胁肋痛条。
丛书名。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这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牛角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约540~630【介绍】:隋唐间名医。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
书名。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本书根据全国25个大中城市中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共收集成药配方二千余种。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
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脾为脏而属阴,故称脾为阴土。《脾胃论》卷下:“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未发问其所发之时,别其病本,在何经络;既发者,当验其形色经络,以别何
病名。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指痨病有传染性者。《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
见医要集览条。
【生卒】:1522~1620【介绍】: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幼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而业医。曾任嘉靖帝侍医,隆庆二年(1568年)任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