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证名。为唇干枯之候。《灵枢·寒热病》:“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署中共设24名药童,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官阶从八品下。
见针灸传真条。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即肥皂荚,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胡颓子,详该条。
亦称达邪透表。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
病名。由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者。《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
①骼。①泛指骨的高起处。《灵枢·邪客》:“地有山石,人有高骨。”②腰椎骨。《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③腕骨中位于外侧之骨,即腕后高骨。解剖名桡骨茎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
见《红河中草药》。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