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隋朝皇帝于嵩山为其建少林寺。后该僧弟子昙云等,辅佐唐太宗战胜王世充,立了卓越战功。此后寺僧经常练习武术,自成流派,成为国内有名的少林派拳术。这种拳术是与气功相结合的。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隋朝皇帝于嵩山为其建少林寺。后该僧弟子昙云等,辅佐唐太宗战胜王世充,立了卓越战功。此后寺僧经常练习武术,自成流派,成为国内有名的少林派拳术。这种拳术是与气功相结合的。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疽等病。”位于舌两侧缘,舌伸出口外,正对口角处。主治黄疸,急喉风,喉蛾痧等。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脓。”即发生会阴部的脓肿或形成漏管者。宜内服槐角苦参丸或手术治疗。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伤寒其邪抑遏而致壮热搐搦的证候,详搐条。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介绍】:元代医生。号凤石。生平不详,人称凤石医仙。
病名。多由痘疮邪热上炎致痘疮生于舌上,饮食难咽。宜以人中白、硼砂、儿茶共为细末掺之;或先以盐水洗净舌头,再以黄柏、黄连、苦参、元参共为细末,密调涂之。或内服清瘟败毒饮加减。
解剖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眼睑。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赤带。详该条。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泽兰、甘草、当归、川芎各四十铢,附子、干姜、白术、白芷、桂心、细辛各一两,防风、人参、牛膝各三十铢,柏子仁、干地黄、石斛各三十铢,厚朴、藁本、芜荑各半两,麦门冬二两。为末,炼蜜
五味之一。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辛入肺。”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菀、百部等,故《内经》有“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