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隋朝皇帝于嵩山为其建少林寺。后该僧弟子昙云等,辅佐唐太宗战胜王世充,立了卓越战功。此后寺僧经常练习武术,自成流派,成为国内有名的少林派拳术。这种拳术是与气功相结合的。
中国著名的寺院。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建,隋文帝时(公元589~604年间)改名陟岵寺。唐改复原名。据清乾隆所修《一统志》称,印度迦佛佗禅师于隋时来中国,隋朝皇帝于嵩山为其建少林寺。后该僧弟子昙云等,辅佐唐太宗战胜王世充,立了卓越战功。此后寺僧经常练习武术,自成流派,成为国内有名的少林派拳术。这种拳术是与气功相结合的。
即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类经》卷三:“……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
见《神农本草经》。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经行情志异常。详该条。
七怪脉之一。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见《本草便读》。即三七,详该条。
疾病反映于体表呈带状的敏感区域。穴区带疗法就以此为依据。它与敏感点(或压痛点)不同,前者为“面”,后者为“点”。
藏于骨腔中的髓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身之骨髓。”参见髓条。
经穴名。代号KI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1.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
【介绍】:见王冰条。
病名。出《治疗大全》。即手丫发。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