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如意丹

如意丹

医学入门》卷三方。川乌八钱,槟榔人参柴胡吴茱萸川椒干姜茯苓黄连紫菀厚朴肉桂当归桔梗皂角石菖蒲各五钱,巴豆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或五丸或七丸,随症使引送下。治温疫及一切伏尸传痨,癫狂失心等症。山岚瘴气(枣汤或白汤下);风疫及大麻风、紫癜、疮癣、左瘫右痪鹤膝风等一切风疫(荆芥煎汤下);寒疫小肠气痛(小茴香煎汤或吴茱萸煎汤下);暑疫及五淋(灯心煎汤下);热盛(大黄煎汤下);燥疫(生地或麻仁煎汤下);膀胱疝气肿痛(萝卜煎汤或冷水下);温疫及水肿(车前子木通煎汤下);水气(甘遂大戟煎汤下);瘿蛊(甘遂煎汤下);五般痔(白矾汤下);五癎(乳香汤下);肾脏积,咬齿、唾涎、腰疼(盐汤下);五疟(桃枝煎汤下);失心中邪(柳枝、桃枝煎汤下);阴阳二毒,伤风咳嗽(薄荷煎汤下);五疳痢疾肠风脏毒(陈米煎汤下);诸般咳嗽(姜汤下);小儿惊风(薄荷煎汤下);痈疽瘰疬,疮痍,涎喘,消渴,大小肠闭,或泄或利,酒毒,便红,喉痹,重腮,不服水土(温汤下);痢疾红甚(黄连煎汤下);妇人血海久冷,带下赤白,难以生育及诸般血气(艾汤下)。

猜你喜欢

  • 赤利

    病证名。指小儿下利而赤多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挟客热,客热入于经络,而血得热则流散,渗入大肠,肠虚则泄,故为赤利也。”其症下利带有赤色粘胨,或下纯血,并伴有烦渴、脉数等。治以清热凉血为主

  • 龙树眼论

    书名。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1卷(又有3卷本)。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

  • 大草鞋虫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陆之别名,详该条。

  • 水煮木香膏

    《卫生宝鉴》卷十六方。罂粟壳(蜜浸炒)六两,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藿香、黄连、青皮(去白)、陈皮、炙甘草、厚朴(姜制)各一两,炮姜、枳实(麸炒)各半两。为细末,

  • 油汗

    证名。《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一云油汗,即粘汗也。”详汗出如油条。

  • 邓博望

    【介绍】:见邓苑条。

  • 经来小便痛如刀割

    病证名。风林寺《女科秘宝》:“经来小便痛如刀割,此血淋也。先用牛膝汤(牛膝、麝香、乳香)一剂,后用海金砂丸(海金砂、猪苓、泽泻、白术、车前子、木通、萆薢,为末,米湖小丸,空心下百丸。”

  • 八百棒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 水荭子

    出《本草衍义》。为水红花子之别名,详该条。

  • 经来吊阴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月经来时,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中吊起至两乳,疼痛难忍,身上发热。方用川楝汤(川楝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木香、麻黄、生姜)。临床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