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亦名经行脏躁,经前精神异常。指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喃喃自语,精神异常。多因心血不足,肝气郁结,痰火上扰所致。心血不足者多因素体阴虚,心失濡养,血不荣脑,神不守舍,症见悲
五输穴名。指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素问·水热穴论》:“冬取井荥。”张隐庵注:“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易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多由寒湿凝结而成。生于脚根,形如枣粟,初起紫白皰,疼痛彻骨,渐至腐烂紫黑,深孔出血,气秽,经久不愈。宜神灯照法治之,铁粉散敷之。余按溃疡治疗。
①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广意》。在小儿前臂曲侧正中部,用手掌侧由腕至肘来回搓摩;然后一手握住肘部,一手握住手指进行摇动。《小儿推拿广意》上卷:“医右手一把拿小儿左食、中、名三指,掌向上,医左手侧
证名。指带脉不和出现的病症。《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脉经》卷二:“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中分不运,必病腹满。阴阳两虚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
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对化与“正化”共同说明十二支化生六气的道理。如巳亥所以化生厥阴,系因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但亥与巳相对,故又对化于巳。因此,十二地支中巳与亥同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武汉方)。党参、黄芪(蜜炙)各2.5千克。共煎熬三次,去渣取汁,滤清浓缩,加冰糖5千克收膏,每服9~15克,早、晚开水和服,日二次。功能补益元气。治体弱气虚,四肢无力。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即肾气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