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针具名,出《黄帝内经》。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九针的形状、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六方。松香二两,硫黄一两。为细末,香油拌如糊,摊青布少半指厚,卷成条,线扎紧,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燃一头,下用一碗接之,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凉至宝散,见该条。
见女科辑要条。
证名。见应候条。
眼的部位名。见《银海精微》。又名胞沿、胞弦、眼楞、眼棂、眼棱、眼沿、目唇、睑唇、睥沿。即今称睑缘。为上下眼睑的游离缘,生有排列整齐的睫毛,近内眦处上下眼弦各有一泪小管的开口。眼弦与眼睑共起保护眼珠的作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即足背发。见该条。
病名。出《灵枢·九针论》。①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
古病名。一名鬼排。指突然胸腹绞痛或出血的疾患。《肘后备急方》卷一:“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如人力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