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损喘逆

伤损喘逆

病证名。《症因脉治·喘症论》:“伤损喘逆之因,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脏腑。”症见喝喝喘急,张口抬胸,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或吐紫血。脉或促或结,大小不均,如至数不清,按之散乱者,多属危候。治宜理气调逆,和血祛瘀,如四磨汤四物汤。伤损肺窍久不愈者,用白芨散等方。

猜你喜欢

  • 脬痹

    病名。见《东医宝鉴》卷四。详胞痹条。

  • 太白黄连

    见《陕西中草药》。为黄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倒毒伞

    见《四川中药志》。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 金匮悬解

    书名。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

  • 王一仁

    【介绍】: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著有《中国医药问题》等书。

  • 大便不通

    证名。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太平圣惠方》用大黄、牛蒡、枳壳治伤寒热结,大

  • 脐带法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用本儿落下脐带,瓦上焙燥为末,入辰砂、黄连、甘草末各五分,和匀蜜拌,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候儿吞之。必须一日夜吞尽,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证治准绳》)。

  • 耳垢

    耵聍的俗称。详该条。

  • 真阴

    即肾阴。与真阳相对而言。肾为元真所在,藏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故称。参见肾阴条。

  • 齿疏

    证名。又叫齿豁,即牙缝疏豁。症见牙齿疎且排列不齐。详齿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