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端录痘疹玄珠
见仁端录条。
见仁端录条。
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赤水玄珠》卷十一:“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参见五脏郁条。
见《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该条。
即接经行气法。见该条。
病名。多由肾阴亏损,虚火上尖,薰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痛,睡醒后尤甚。咽生疮而溃烂,其色不鲜,饮食有碍,甚或懒言。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
【介绍】:宋代官吏。字德扬。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曾任太常博士,著《何偶经验药方》2卷。
背脊天柱骨(第七颈椎)以下的第二胸椎的棘突部分。《医彀》:“肩胛际会处为三柱骨。”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即疫疠之气。见疠、戾气各条。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阳漏之别称。详该条。
出《备急灸法》。见足两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