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桃仁、虻虫各一升,朴硝五两,大黄六两。为细末,先用醋慢火熬,加大黄、桃仁、虻虫搅拌,再入朴硝搅拌,为丸,鸡子黄大,在酒中浸一夜,每服一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带下,经闭不通。
宋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其方法系由教授出题,由被考者根据记忆进行笔答。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翼首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仲衡,江西人。学儒,兼通医。曾在灵寿、霍山等地做官,为人治病,不计报酬。著有《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等书,皆佚。
指湿气过甚。《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参见湿气条。
见《本草纲目》。为莲子心之别名,详该条。
见内外伤辨惑论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橹罟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