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常用中草药配方》。为紫葳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见《石室秘录》。指妇女的阴道外口。
病名。见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多因七情郁火,湿热下注所致。阴中或肿或痛或痒。治疗参见阴蚀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冷热之邪相杂损伤胃肠而致的腹泻,又名冷热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走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是为冷热利也
【介绍】:宋代医生。撰《黄帝针经音义》1卷,佚。
【介绍】:见黄承昊条。
即捻子的俗称。因其形如钉状,故名。见捻子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