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因手太阴肺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兼痛,厥,掌中热
病证名。脾胃虚寒而致的呕吐。《活动心书》即冷吐。其证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煨姜陈
书名。3卷。清·阎纯玺撰。刊于1730年。分述胎前、临产、产后的多种病证。书中对产科各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参考前人方书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的心得。文字较通俗,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1935年又有沈棪增订本
见小儿推拿秘旨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患疮疡时出现大便泄泻。多因过服寒凉之剂,或因饮冷损伤肠胃所致。此外尚有兼患脾虚下陷不能升举,命门火衰不能暖土而泻者。治宜托里消毒散去银花、连翘、白芷,加炮姜、木香;或
病名。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医学入门·痫》:“脾痫,面黄,下利,吐舌,羊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色痿黄,目直,腹满自利,四肢不收,其声如牛者曰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
综合性医书。8卷。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卷1~2总论脉诀;卷3~4杂论医理;卷5~7内科杂证;卷
针刺手法。又称三退一进。见《针灸大成》。指一次进针至深部,然后按深、中、浅次序分次退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不论进退,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需继续刺激,可以重复操作。
见《河北药材》。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