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之一。《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本经别从手阳明大肠经的手部分出,沿着腕、臂、肘、臑、肩部,分布在胸膺乳房等部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阳气素虚,阳虚内寒影响胎元,症见吞酸吐酸,或呕恶、胀满、泄泻,以致胎寒不安。宜温阳散寒,佐以安胎,用理阴煎(熟地、当归、炙草、干姜)为主。若脾肾两虚,或呕,或胀加
见《外台秘要》卷十五。即风引汤第一方,见风引汤条。
指未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本草音义》2卷,已佚。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前平举,尽量翘掌,静止片刻。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病名。《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蛊毒下痢,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处,徐徐向上举,掌心朝上,指尖相对,再缓缓向两侧分开,同时上身向前俯,两掌渐渐合拢、相迭,掌背尽量靠地,然后上身起立,两掌如抱
见本草三家合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