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俱溢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猜你喜欢

  • 折伤吐血

    病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内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腹皮急

    证名。指腹壁绷急紧张。可见于肠痈等病。《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参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肠痈条。

  • 声哑

    病证名。见《世寿保元》卷六喉痹篇:“声哑,失音不出,用猪板油切烂入蜜,重汤煮熟,食之。”即喑。详喑条。

  • 石卷柏

    见《陆川本草》。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 片玉心书

    儿科著作。5卷。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卷1~3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卷4~5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

  • 叶慕樵

    【介绍】: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卷(1804年

  • 耳后疽

    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①见《外科大成》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

  • 里喉痈

    病名。即喉关里部喉痈。多由肺胃热蕴,痰火邪毒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喉关之内及其周围漫肿疼痛,继之焮红高肿,颈部臖核,吞咽困难,汤水难入,甚则肿塞咽喉,疼痛增剧,呼吸困难,寒热大作,呛咳痰鸣(《中医喉科学讲

  • ①四肢或四肢末梢。《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灵枢·九针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②标病或标部。《灵枢·寒热》:“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

  • 学医随笔

    书名。清·顾淳庆撰于1821年。全书共分伤寒、温病、痢疾、霍乱、咽喉及胎产六篇。每篇先引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论述,继则阐明作者对该引文的学习心得,可供研究中医古籍参考。本书并附民间简易方和救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