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黄

阳黄

病证名。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梔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症状都有一定疗效。参见黄疸、湿热发黄条。

猜你喜欢

  • 下马痈

    病名。出《疡科准绳》卷四。即生于右臀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 膝髌

    人体部位名。指髌骨。因位处膝部,故名。俗称膝盖骨。《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膝髌中。”

  • 拔法

    推拿手法名。即拉法。《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左右换,前后拔。”

  • 小儿羸(lēi 雷)瘦

    病证名,指小儿形体消瘦,体质羸弱。小儿脾胃脆弱,易虚易实,如果喂养不当,或患泻痢等症,损伤脾胃功能,使之食欲不佳,甚至不能饮食,影响气血生化,肌肤得不到营养,则可渐至体羸而消瘦。临床有挟冷、挟热的区别

  • 白睛凝脂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 山蒲扇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

  • 盛端明

    【生卒】:约1470~1550【介绍】:明代官吏兼医生。字希道,自号玉华子。海阳(今广东潮安)人。1502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等官职。喜好医方,通医术,为人治病效果较好,编有《程斋医抄》一书。

  • 五软

    病证名。①指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见《婴童百问》。多系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明·薛铠《保婴撮要》:“原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原也。治法必先以

  • 止血四生汤

    《疡医大全》卷二十六方。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生艾叶各三钱。水煎,加童便调下。治牙宣,牙龈出血。

  • 牛角胎

    见《本草纲目》。即牛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