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的别称。《灵枢·厥病》:“心肠痛,恢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张志聪注:“蛟蛕者,蚘虫也。”参见蛔虫病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面发毒。详该条。
病证名。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症见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等。由感染湿热,先从下受,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可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虎骨胶之简称,详该条。
指阴主形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阴静而凝,故成形。”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藿香汤第三方,见藿香汤条。
又名募原。①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
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详君臣佐使条。
《审视瑶函》卷三方。川芎四分,藁本、当归身、茯苓各五分,红花、细辛各二分,生地黄(酒制)、蔓荆子各六分,防风、羌活、荆芥穗各一钱,川花椒十粒,麻黄八分,桃仁十个。水煎,去渣,睡前服。治两目发赤微痛,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