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解剖部位名。指可以活动的关节。《伤科汇纂》卷三:“骨髎者,两骨相交活动之处也。如杵之臼,如肩之枢,又如桔槔之有机。以筋联络之,故能转运而不碍。”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寒夜啼。详该条。
证名。《医略六书》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乃气血偏衰,阴阳不相接洽之候。”《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
见龙树眼论条。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海芋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此证生于腋下,坚硬若钉头,痒且痛,色紫黑,身有寒热,四肢拘急,烦躁作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蟾酥丸之类汗之。余参见疔疮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湿毒流注。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