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劳欲过度,真阴亏损,虚火上浮而致的大吐大衄。《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
痧证之。指痧症水泻不止者。《痧症全书》卷中:“泻痧,水泻不计遍数,不可下,又不可止涩,惟分理阴阳,用五苓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若由慢痧变来,但宜治痧,则泻自止。”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乌梅之别名,详该条。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介绍】:见刘禹锡条。
骨名。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又名柱骨。参见柱骨条。
耳屏与面颊之间的部位。《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藩蔽见外。”
《妇科玉尺》卷五方。炒五灵脂适量。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治妇人血崩昏迷。
【介绍】:见徐述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即狐疝。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