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称痧气、痧胀。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详痧气条。
病证名。《温热类编》卷三:“阳暑,即动暑。”详阳暑条。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天麻丸第三方。见天麻丸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大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霍应兆条。
指主令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导致气候反常,成为致病因素。《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病名。《外科图说》卷三:“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起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络流于骨。有此疾者,宜当谨防。”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即曲骨穴。《千金要方》:“失精,五脏虚竭,灸屈骨端五十壮,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
又称燔针焠刺疗法。用火针烧灼后刺激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症即指本法。《针灸聚英》指出,针具“烧令通红,用方有功”,且“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心”。刺时要“切忌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