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舒氏伤寒集注

舒氏伤寒集注

书名。简称《伤寒集注》。10卷。清·舒诏编撰。刊于1750年。作者为喻嘉言再传弟子,于《伤寒论》注家中推崇喻氏《尚论篇》,但又认为“其间遗义尚多”,遂以此书为基础,“参考百家,征以症治”(见自序)予以补订集注,并记述了舒氏本人及其门弟子的一些学术见解。本书还补充了《伤寒论》113方方论,将原方列于条文之下,阐析立方之旨、命名之义及药物性能。书刊行后,舒氏两次重订,后世流通本为1770年《再重订伤寒集注》。

猜你喜欢

  • 小儿斑疮入眼外障

    病名,即痘疮所致的眼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不论大小,须患斑疮一度,疮子患时,觉入眼中,……疼痛泪出,赤涩,怕日难开,肿硬,翳如银色。”即痘疮入眼,详该条。

  • 楼全善

    【介绍】:见楼英条。

  • 滋阴八味煎

    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滋阴八味丸作汤剂,治证同。见滋阴八味丸条。

  • 夹阴伤寒

    病名。①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

  • 杨梅疹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其形如风疹,发痒。

  • 五音五味

    《灵枢经》篇名。本篇前段承上篇《阴阳二十五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分别说明它和手足阳经与五脏阴经的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举出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

  • 麻科活人全书

    4卷。清·谢玉琼撰于1748年。本书系参考多种麻疹专著,予以删补编订而成。卷1概述麻疹及其辨症治疗、常用药物等;卷2~4介绍麻疹发病每个阶段的症候与变证的具体治法。全书共108篇。每篇均有歌诀及论说,

  • 扶羸小品方

    《景岳全书·妇人规》卷六十一方。人参、甘草、川芎、肉桂、干姜、桃仁、黄芩、蟹爪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空腹服。用于体弱欲下胎者。

  • 六经提纲

    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从《伤寒论》条文中提出来的。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提纲为: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 本池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廉泉,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