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清·庆恕撰。刊于1897年。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辨》、《四诊要诀》、《杂证要法》、《本草类要》五种。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子厚。江苏江阴县人。家中七代世医,传到他时,医名更著。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被官方征到军队中治疗流行病。著有《方脉统宗》一书,已佚。
又称将瘟舌。舌红赤、光艳无苔,在温病多属营分热盛,在杂病多属阴虚火旺。参见舌红、舌绛条。
见《中药志》。为荜菝之别名,详该条。
见《重庆草药》。为辣椒茎之别名,详该条。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房黄者,眼赤身黄,骨髓烦疼,头目昏痛,多饶睡卧,体虚无力,夜多梦泄,神思不安,腰脚酸疼,小便黄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身体沉重,状似着热,不得睡卧,小
出《金匮要略》。即竹茹,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绣球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见《植物名汇》。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