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今称通里法。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应用泻下药物,使蓄于脏腑的毒邪得以疏通排泄,促使疮疡治愈的方法。适用于疮疡初、中期,内蕴热毒较盛者,如内疏黄连汤即是。若阴虚火旺,胃肠失于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见该条。
①脉症俱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②实证误用补药。《素问·八正神明论》:“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骨节之间。《素问·气穴论》:“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病名。因食疫马等肉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诸病源候论·食马肉中毒候》:“凡骏马肉及马鞍下肉皆有毒,不可食之,食之则死。其有凡马肉则无毒。因疫病死者,肉亦有毒。此毒中人,多洞下而烦乱。”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病名。指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即吐出,或呕不能食者。见《丹溪心法》卷三。又名禁口痢,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所致。亦有见于久痢,脾肾虚寒,中气败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即摊缓。详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则掣缩成痫。”《幼科类萃》:“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
病名。即针眼。详该条。
《银海精微》卷下方。防风、黄芩、桔梗、茺蔚子各三两,大黄、玄参、细辛、五味子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服。治膜入水轮,日久失治伤瞳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