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骨
解剖学同名骨。位于额骨与蝶骨之间,此骨有空泡小孔,是含气骨。
解剖学同名骨。位于额骨与蝶骨之间,此骨有空泡小孔,是含气骨。
方书。又名《疗饥良方》。《济世专门编》六种之一。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此书汇录许真君济世方、济生大丹、辟谷仙方、道藏救饥方等救荒疗饥方19首。现存《济世专门编》本及其他清刻本。
书名。3卷。清·程林编注。刊于1673年。程氏诠注《金匮要略》,主要引证《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六朝、唐、宋有关著作,“以经证经,要在直截简切,义理
见注市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即髌骨脱位。详脚膝出臼条。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介绍】:清医生。字恕子。四川叙永人。生活于18~19世纪间,秀才。志以医药济人,治学推崇喻嘉言,但不泥于一家。认为“学医贵在集众方之长而为己长”。临诊精思细察,处方遣药当机立断。兼善诗文,惜年未40
【介绍】:见方导条。
指泻下作用峻烈的药物,如大黄、巴豆之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病脉证治》:“肺痿之病,……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与肺失清肃相同而喘咳气逆的病情较重,是肺失清肃的进一步发展,治疗一般以降气平喘为先。参肺失清肃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