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胪,皮也(《说文》)。逆胪,指手足甲际处皮肤的剥起。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由于风邪入于腠理,气血不和所致。
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恶疰者,是恶毒之气也,人体虚者受之。毒气入于经络,遂流移心腹,其状往来击痛,痛不一处,故名恶疰也。”可用牛黄散、恶疰腹痛方等。参见尸疰、风疰等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杠板归之别名,详该条。
即着噤。见《幼幼新书》卷五。详着噤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腋痈。见该条。
①《银海精微》卷上方。熊胆、牛胆、石决明、车前子、泽泻、细辛、茺蔚子、龙胆草、干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温酒送下。功能清热解毒。治肝胆火热,火邪为病,两目肿痛。②《证治准绳·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
即泪堂。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见该条。
即连朴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