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脸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属低级官员,官阶从七品。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盾叶薯蓣之别名,详该条。
即膀胱。详该条。
①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指脐带。②指膀胱。
病证名。鼻塞不通,而多涕液。《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和,风冷乘之,使气道遏而不通,则风冷与气上畀,蒸而为液,其液复畀于下,故令鼻多涕。”治法见涕液不收条。
《外科传薪集》方。大黄三两,黄柏一两,黄连三钱,煅石膏二两,炉底灰少许。为细末,黄连水调敷患处。治风毒黄水疮。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介绍】:隋代医家。撰《崔氏食经》4卷。《医心方》、《证类本草》等多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