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肝胆不清,脾经湿热所致。症见耳上生疮,时发时止,或随月盈则剧,月亏则轻(《外科大成》卷三)。治宜解毒清热。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两侧胁部里急牵紧。参胁痛里急条。
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玉梁骨伤,详该条。
证名。出《疯门全书》。即五死。见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阿魏丸,见该条。
眼科病证。系指白睛满布赤丝血络的证候。常见于风火眼、火疳等多种眼病。
见《四川中药志》。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四品。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各三钱,炒吴茱萸一分,黄连六分,制香附二钱,半夏、陈皮各一钱半,沉香汁(冲)二匙。先用竹茹四钱,鲜枇杷叶(去毛)一两,煎汤代水,再入诸药煎服。治痰涎壅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