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指肾虚。其中多指肾阴虚。详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气血俱损,或寒月风冷,下体去衣太早,胎下甚迟,则风冷乘虚袭于下部,瘀血流注经络,阻而不行,两膝酸痛麻软,行步艰难,得寒尤甚,……宜虎骨酒。”(虎骨、萆薢、牛膝、杜仲、
病证名。《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症,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症也。若寒热已除,后乃胁痛干呕,此表解里未和,热邪痰饮之症。”又:“感冒胁痛之治,
见《中药志》。为海螵蛸之别名,详该条。
处方的八类方阵,出《景岳全书》。张景岳把各类处方,列成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等八阵,属于前人成方的,称为古方八阵,属于景岳自制的称为新方八阵。
见六译馆医学从书条。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山楂肉三两,石碱三钱,半夏一两,阿魏半两。阿魏醋浸,余药为末和丸,白开水送下。治小儿食积、肉积,腹中胀满。②《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四方。阿魏(醋化)、山楂各一两,黄连
见《陕西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鼻常流涕不收。《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风冷伤于肺经,或冷中囟户,皆因小儿涕液不收。盖肺气通于鼻,脑液下通于鼻故也。”治宜解表散寒。用菊花散(《证治准绳》:甘菊花、防风、前胡、细辛、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