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肝脾郁火,外感风热,郁火挟风热上攻所致。症见目赤肿痛,眵多羞明,或痒涩。重则憎寒恶热,胎动不安。治以疏风清热,滋阴凉血。方用疏风汤(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升麻、葛根
出《疡医准绳》卷二。见护场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鹿角胶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吕田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由金创等外伤而致的痉病,即破伤风,出《诸病源候论》。
由气血受邪毒所困而壅塞不通,引起局部肿胀的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介绍】:见陈念祖条。
病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阴部下脱之物如蘑菇状,称为阴菌。即阴挺。详该条。
病名。又称痧气、痧胀。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详痧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