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广西中草药》。为无根藤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菟丝之别名。③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又名无根藤。各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10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1~7,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8~9,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
书名。浙江省卫生厅主编。本书是在浙江省卫生厅等单位多年在天目山地区药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的医疗经验,中药生产和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科学整理。书中除介绍天目山地区自然植物分布外,并按植物学科对11
证名。《张氏医通》卷五:“足心痛。足心及踝骨热疼者,为肾虚湿著,命门火不归经,肾著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著汤合二妙散。”参见脚心痛条。
清法之一。又称苦寒泄热。即用苦寒药物清除里热的治法。如临床上所见身热、头痛、口渴、小便黄的里热证,可用黄芩汤等方。如里热严重,兼见谵语发狂,或吐血、衂血、发斑,苔黄或干黑起刺,脉沉数有力者,可用黄连解
亡阴引起阳脱,或亡阳伴随阴竭的阴阳相离绝的垂危证。如大出汗或大吐大泻的失水病人,属于耗失阴液(血),如救治不及,阴液(血)耗竭,就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冷汗淋漓,脉微细或芤大,四肢逆冷甚至死亡,即为亡阴
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①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②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
病名。指小便自利,渴而引饮的黄疸。《此事难知》:“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干黄有因瘀热搏结所致者,《医钞类编》卷九:“干黄,……瘀热在里,宜下。”参见黄疸等条。
蒙医药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全书除对各种疾病论述外,重点介绍了脉诊、尿诊的诊断方法。临床各种泄剂(腹泄剂、脉泄剂、涌吐剂)药物的应用剂量、药物代用品、药物增补和药物炮制方法,针刺放血的穴
即胆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