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位于耳垂前0.5~1寸。在咬肌中。正当面神经颊支,上前方有腮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主治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口腔溃疡等。斜刺或沿皮刺0.5~1寸(图100)。图100
证名。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自觉咽喉、口腔干燥之症。详口干、渴等条。
出《名医别录》。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垒元戎》。即参苏饮第一方。见参苏饮条。
解剖部位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喉痛……其患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肿,此皆标准,虽重无妨……。”即咽喉。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
皮肉相交处。《灵枢·官针》:“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乌药顺气汤,见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效程。浙江吴兴人。采集医籍中有关摄生之法,辑成《保生编》一书,未见刊行。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