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书中把乳蛾症分为横鹅与竖鹅两种类型。参见乳蛾条。
即和法。详该条。
证名。见《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详腹痛条。
【生卒】:十七至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生。字履中,号适庐老人,江苏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事迹未详。他根据一种古本《难经》,加以摘注而著成《古本难经阐注》一书。
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千金要方》有甘草法等;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证治准绳·幼科》分甘
见《本草纲目》。为梨之别名,详该条。
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夹脊穴,见该条。
病名。出明·张洁《仁术便览》卷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病名。见佚名《广勤轩遗稿》。系痘疮入眼之俗称,详该条。
即右半身不遂。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参左瘫右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