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后正中线,第三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腹痛,泄泻,腰痛;以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医话著作。2卷,续编1卷。清·许豫和撰于1785年。本书以医话体裁,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药性,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对儿科疾病证治尤多阐发。
病证名。指小儿哺露而变生的疳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载其病因为:“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所致。症见骨瘦如柴,呕逆,吐虫,心烦,口渴,傍晚蒸热等。宜先用集圣丸
病名。见《外科百效全书》卷之四。即手发背。见该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四季青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冷乳伤胃而致的吐泻。《幼科发挥》:“伤冷乳者,所出清冷,面白者是也。”临床多伴有四肢冷,口不渴等。治以温中化滞为主。宜益黄散,煨生姜煎汤调服。
痢疾的古称。见《千金要方》卷十五。因痢下脓血粘腻,排便滞涩难下,故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多由湿火、气食积滞所致。《医学入门》卷五:“湿火滞于肠中,故名滞
出《斗门方》。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妊娠遍身瘙痒,胎前皮肤瘙痒。多由风热、血热、血瘀所致。风热多因素体阳盛,加之风热外邪侵袭肌表。症见身痒,起斑疹,发热微恶寒。治宜祛风清热解表。方用荆防清热汤(《经验方》:防风、黄柏、连翘、
病证名。小儿哺乳停滞,消化不良。《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乳滞之儿,其候睡卧不宁,不时啼叫,口中气热,颅吐乳片,肚胀腹热,大便酸臭。”治当调和脾胃,兼以消导,用消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