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术语。指拔罐后将火罐除去之意。起罐时常先用手指按压罐口边的皮肤,另以一手将罐体略向对侧扳动,使罐口与皮肤间形成一个孔隙,让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就可松脱。惟起罐时,用力宜轻缓,以免损伤皮肤。
病名。多由风痰火气郁于咽、膈所致。症见牙关紧塞,口不能言,唇清面紫,时流冷涕,汤水难咽,咽喉肿痛。《喉科秘旨》卷上:“哑瘴喉症犯咽膈,口不言兮牙关塞,面紫唇青冷涕流,风疏痰降即无厄。”治宜疏风宣肺,祛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病名。《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阳明,阳明热盛阴伤,其症消谷善饥,饮食不荣肌肉,故称消。后世将消病分为三类。《医述·三消》:“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景岳全书·杂证谟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作高风雀目、高风内障、高风障症。多系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所致。眼外观正常,初起仅于黑夜或暗处视物不清,日久则白昼视力减退,视野缩窄,甚者可成青盲,或“经年
病名。出《灵枢·厥病篇》。系指完全失去听觉者。多由年高体弱致听力逐渐下降,甚则耳聋无闻。或卒然而致之耳聋无闻者。参见暴聋条。或出生即耳聋无闻者。或外伤亦可致耳聋无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宜配合针
病名。即经行口糜。详该条。
病证名。指久病而致的失音。其证因久病逐渐而来,多因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滋润而成。肺燥宜清润,用清燥救肺汤;阴虚宜滋阴,用百合固金汤。参见肾怯失音条。
病名。一名伤寒夹瘀。《重订通俗伤寒论·夹血伤寒》:“一名伤寒夹瘀。”“内伤血郁,外感风寒,或脱衣斗殴,触冒冷风,又或跌仆打伤,一时不觉,过数日作寒热,状如伤寒。……头痛身热,恶寒烦渴,胸胁串疼,腹有痛
脉学著作。简称《脉影图说》。2卷。旧题晋·王叔和编,明·沈际飞重订。书中论述七表、八里、九道脉,奇经八脉,十六怪脉,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有图有论。作者还介绍了“观形色歌”,作为脉诊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