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新订黄芩芍药汤

新订黄芩芍药汤

见《中国传染病学》。山楂炭、当归白芍药、炒黄连木香厚朴各3克,酒黄芩、酒大黄各4.5克,陈皮泽泻各6克。水煎服。治细菌性痢疾,症见微寒壮热心烦詀语,腹痛作胀,里急后重滞下不爽,舌尖赤,脉弦数。如有寒热,加藿香叶、薄荷叶各6克,淡豆豉9克,葱白4.5克;热甚寒轻,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薄荷4.5克;身热自汗,心烦口渴,加生石膏、金银花各15克,知母9克;小便不利,加滑石9克,木通6克;痰多脘满,加栝蒌皮、半夏莱菔子各9克;呕吐,加代赭石9克,吴茱萸1.5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腹胀拒按,加枳实6克;肛门灼热,倍大黄;不思食,加谷芽神曲鸡内金各9克;下血痢,加生地榆阿胶各9克。

猜你喜欢

  • 黑翳如珠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常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小儿患此,多属实热眼疳。证见“风轮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高低大小不等,状如蟹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目赤羞明,痛极难睁。治法:虚热挟风者

  • 外感湿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

  • 胃黄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点烙法及服人参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新生儿腹痛

    病证名。出《幼幼新书》卷二十八·伤泻第四。新生儿藏府怯弱,内受风冷,藏冷夜啼,胎寒腹痛。宜医局开胃丸(木香、蓬莪术、白术、人参、麝、芍药),乳前服。

  • 灸师

    指专以灸法治病的医师。唐·韩愈《昌黎先生集》:“灸师施艾炷,酷似猎火围。”

  • 内廉

    指内侧缘。《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 荸荠苗

    见《苏州本产药材》。即通天草,详该条。

  • 迎随补泻

    刺法。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迎)、顺(随)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补法为随的见解。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认为迎随

  • 气病

    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症。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有虚实之分。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症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症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 半产恶露不下

    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恶露不下。参见产后恶露不下条。